第三章 为什么?

三 为什么?

若要说他一生所失去的究竟换回了什么,他会很清楚地告诉你:不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句话带给他的惨痛代价就是他失去了一切的竞争力。

现在看来,一切问题都想问出个原因和答案确实是过于痴心妄想。他曾经问老师:如果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我还学习的理由是什么?天真的他无法理解老师的答案一一你现在要学的不是这些,而是基础。

他无法反驳,因为他认为无论怎么问,都不会有人告诉他这个他所困惑一生的问题的答案,自己也不必再纠缠。何谓基础?难道了解事物的本质不是在打牢基础吗?相比与简单粗暴的二级结论,难道理解事物的本质才是空中楼阁吗?

他想得过于美好了。看着医院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群,他发现脸上洋溢着笑容的不是即使身患重病却有家人至亲陪伴的病人,而是那些油光满面的富人。是的,这是一个由客观存在创造的世界,却是由人类这种生物主观主宰的社会。一切的美好仅存在于人的幻想之中,客观也不存在于人类所谓“理性"的想法里。只要世界上存在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物体,那么其统治下的一切必然有着不定量的疯狂与折磨。而人又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一个人就几乎不能脱离于这种荒谬而独立存在。

"为什么?"这种对客观存在问题的发问是一种大忌,因为它试图挑战主观性的权威。这不是一个物质客观评判人的世界,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约束与内耗的世界。"枪打出头鸟"说的应该与此大差不离。

他似乎难以痊愈了。医生早上来到他的病床旁侧,让他签署了一张知情书,他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签上了字。他知道自己没有必要拒绝在这些文件上签字 , 一是这些文件一般都是从社会全局出发考虑的,这也正合他愿(无论内容是什么)二是对于一份递到人手中的文件,一般来说都是趋向于同意的(院方肯定都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如果不同意还会招致更多的麻烦,那么索性不如直接签名,大家也不会有矛盾。对于这样一份来自人类社会的请求,不答应就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

社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意志的体现 , 但是总是有偏差的。但是无论如何想,自己又能做什么呢?难道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吗?也许可以,但是可能性趋近于零。除非这种社会矛盾由一种剧烈的情况引爆,那么也许可以改变,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没有这样的动力与需求,因为社会本身确实在进步,而这种干人类发展动力最深处的力量也被这种社会面貌层层掩盖而且扭曲,又怎么能在现今自我改良呢?他曾经看过一份报纸,上面有对社

会"内卷"讨论的一篇学生作文,其有着社会是“优胜劣汰"的、“利益性"的这样类似的论断。而对作文本身的评论是:主观臆断、没有缘由的。他感到好笑,因为这又是犯了《石钟山记》的错误了,即用主观臆断的方式评价主观臆断的陈述,本身毫无理由,用所谓的“社会常识"来进行批判。但这让他感到困惑一一如果教育本身是这样凭主观直觉来指引人类社会的未来的话,那么它是不是在走向自己的反面一一使人变得愚笨而自傲?如果人类始终纠缠在如同政治等科目应试教育的文字游戏和以讹传讹的困局中,那么人类文明究竟还能走多远?

说着自己不能问为什么,开始他却无法实现。他只能在物质世界上以“此般此般"来掩饰自己,而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陷入无尽的挣扎。

从高中开始,他开始知道了:笑话别人不懂为什么1+1=2是必须的,嘲辱他人不明白人为什么光速无法超越是光荣的。

他问高中物理老师:开普勒三大定理是怎么证明的?回答:大学会学。当他高中时为了研究物理开始自磨钻0微积分,他被告知:这不是基础。似乎他与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隔阂,一切都需要被定义在未知的未来。他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是"基础",而是“我为什么不能脚踏实地地理解?"

也许老师想告诉他的是:"你还太天真了,世界不需要从零开始,也没必要从客观发展来阐述未来的定义。”

他没看那张知情书,他想告诉自己:我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是人们无聊的定义。即便这本身可能与自然(的衍生物)背离。

住院病房窗外阳光灿烂,可是他却可能欣赏不到四月的芳菲了。

人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绊脚石,他想。所有人都以自己的主观来评判客观事情的合理性。

他在高中时被问到:你未来打算要做什么职业?他爱好计算机,反感文字上的纠缠,于是他高中选科选择了偏理的组合(注:浙江新高考改革是七选三,即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选择三门作为自己选修高考科目,同时影响大学专业录取)。他依照本心笞道:“开发计算机软件。"然而,几乎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在评论一一这个专业是很热门,但是已经饱和了,再去做工作可能找不到,工资还很低。要是坐不到管理层,还会被早早裁员。"他感到略略惊讶。他甚至什么都还没说,他们就开始以“现实主义"的名头开始评判。他困惑地想,明明我还没有说什么,他们怎么就觉得我是看重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和经济发展呢?他可不是看中腾讯、阿里、百度这些软件巨头员工对外展现的鼓囊囊的钱包去的啊!他认为未来就业虽然重要,但是选择专不应该更看重自己的喜爱程度与钻研程度吗?无论他说什么,对方就是觉得这份工作不保险、不合适,也难有大成就就他个人认为,这些人完全没有看到互联网和物联网对软件生态开发带来的巨大潜力和社会影响力,即使困难重重,但一旦有项目的开发成功,那么将会便利所有人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为自己的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吗?为什么一定要从资本的角度看问题?资本固然重要,但是难道以后还愁连口饭都吃不起吗?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些主观臆断的看法来评判他人的想法?(说不定空想社会主义在当时也经历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可谁又能想到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世界大放光彩呢?)如果以所谓“经验"、“老道"以及已经可能过时的"实践"来作为矛,那么这难道是在说理想主义者是不能合法合理地存在的吗?况且理想主义又非空想,又怎么能产生伦理道德问题?他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也许理想主义者很可笑,但是确实最可敬可爱的人。他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泪水,可是当他抬头仰望现实,却发现目即之处根本找不到能理解自己的人。他也在很小的时候看到过一句心灵鸡汤:孤单的时候别害怕,要想想自己还有几亿个细胞陪着,它们在为你而活!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他唯一能向之倾诉的,却不可能会有回应的生命体。

他曾经经历过的事使他感到好笑一一他写了一篇考试作文,题目是对偏见"的看法。于是他自认了解这开始行云流水地分析研究,最后却得到了一个难看的成绩一一属于不及格的文章。他问老师为什么,老师看过后说,改作文的老师不喜欢这样说理,你要写"议论文"而不是“论文"。他仿佛被掐住了脖颈,无法呼吸。一篇批判偏见的文章竟然被偏见本身所击垮,这使他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文体不限?眷面分2分?这些令人作呕的潜规则能不能不要当作政治套弄?语文本身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如此那么还有什么作用?教育是具有筛选作用,但是这样筛选出的人都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一一阅卷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同类,这种同类又会以获得青睐的优势成为阅卷者一一那么这样无聊的内卷将会把“逢迎" “讨好"放在食物链的顶端,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说到底,这种教育模式还是由教育者自己创造的,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凭借自己的权力迫使他人改变迎合自己的看法,怎么可能会找到那些真正有思想而却被埋没的人才呢?然而可辈的是,这种令人悲哀的情况这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漫山遍野了

要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更准确地说是几乎不可能的。童话书里什么好言相劝使其回心转意0金盆洗手的故事都是几乎不存在的巛卑此才叫做童话。话说回来,童话这岂不是成人在对难以捉摸的未来的迷茫和对已成定居但是仍然有着期望和怀念的矛盾载体吗?说不定童话不是为孩子定做的,而是作者愉悦自己的毒品)。无论经过多少教育,孩子们总还是会尖叫着把为了避风挡雨的飞蛾残忍地截肢或拍死、疫情期间经过公共场合的人也不会总是自愿戴口罩,一,,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不能抹除的劣根性。大家都只会觉得“麻烦" “没必要" “没影响",只会为影视剧里的悲剧爱情和残忍屠杀落泪,却对现实里本应无愁无怨无害的小生命之死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为之叫好。这个社会上,总把人往更恶的角度想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自己又犯了主观的毛病。他想,还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